日本建筑译介

跨越语言的边界

被称为“日本的高迪”的男人:建筑师梵寿纲专访

原文链接:美术手帖 https://bijutsutecho.com/magazine/interview/2503

原文标题:日本のガウディと呼ばれる男。建築家・梵寿綱インタビュー

译者注:日媒评价梵寿纲为“日本的高迪”,多少有些噱头的成分,但他的作品确是极具特色。关于梵寿纲,网上的资料并不多,就连日文维基百科的详情页也只有寥寥数行。好在2017年,日本美术出版社策划了一本《生命的赞歌 建筑师·梵寿纲+羽深隆雄》,并借此机会对梵寿纲进行了专访。本文节选了部分进行翻译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2357j:plain

梵寿纲(Von Jour Caux),1983年在早稻田大学前建起外观奇异的集合住宅“和世陀”的建筑师。颇具艺术气质的他所创造出的建筑,直至今日都堪称新颖且富有生命力。

梵寿纲究竟是何方人物?通过他的话语,或许能打开这扇迷宫之门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2507j:plain

和世陀,外立面

“和世陀”的意象由何而来?

看到这样一个建筑的时候,可能会觉得这是我最初就设想好的,其实不然。不管什么建筑,都是在经历各种事件之后,不得不呈现出来的样子。说着想如何如何、就能依样实现的称心之作,并不存在。

与其说“和世陀”是意象的实现,不如说是自然的创造。我所做的决定,仅仅是建造一栋6层集合住宅,而因为地基是五边形,所以觉得比起梁柱结构的直线型建筑,利用壁式(无梁)结构的曲线型建筑更加合适。再合理计算住宅的规模、预算,最终有了这样的结果。

其实在外墙水泥雕花差不多完工、但还罩着塑料膜的时候,就已经议论纷纷,被说是“建了栋古怪的建筑”。做雕刻、瓷砖的师傅聚集在一起时,也会说:“真是有趣,建筑师都亲自上场了,那我也来加入吧。”那时我就回他们一句:“那么,试试看吧。”(笑)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4957j:plain

和世陀,外立面

“和世陀”的装饰随处可见,当时究竟有多少艺术家、匠人参与了进来?

大概有十五、六人吧。虽说我自己包了外墙的全部雕花,但那些向外挑出的铝制雕刻是平田君做的。还有地面的大理石马赛克,是当时在意大利学习的上哲男负责的。竹田光幸做出了门厅里的那只手。其他还有许多。我真正主动开口请求帮忙的只有竹田,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聚集过来的。对于他们,我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要求,连草图都没画一张,就这样期待着最终成品的样子。

没有碰撞就不会理解,这也是一种缘分。我希望有更多想法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参与进来,激发更多潜在的可能性。但如果是只想表现自我的人,就还是算了。分清对方究竟是否想纯粹地做事,也是我的重要工作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5129j:plain

和世陀内部,中图即文中提到的门厅内的“手”

完成后第一时间收到了怎样的反响?

说是在这个校园都市里建起了什么了不得的情人旅馆。(笑)

大楼完工的同时,我们也办了一个展览,展出合作的艺术家、匠人的作品。当时计划的就是“把建筑本身作为展览”,《周刊新潮》还以“是情人旅馆还是艺术”为标题,做了五页的焦点报道,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媒体都来采访了我们。直到现在,不时也能接到采访。作为30多年来始终都有关注度的建筑,也是相当不错了吧。

这个建筑名为“和世陀(Waseda el Dorado)”,梵先生其他建筑的名字似乎也多用假借字,为什么会这样取名?

日语,尤其是汉字,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象征性。我选择的那些文字,通常和我的建筑意象比较一致。“早稻田”(译注:读音也是waseda),应该是那种孕育早稻的肥沃的土地。“早开”的意象,不管作为地名还是校名,都非常不错。不过如果直接命名建筑为“早稻田”,就好像只是借地名一用。

我想把建筑之力继续延伸,让人联想到一个有佛存在的理想乡(El Dorado),于是取了“和世陀”这样的名字。我还常常用“寿舞”(译注:读音sumai,与“住”/Sumai同音)来命名住宅,虽然“住”是一种即物的(译注:写实的,客观的)状态,但“寿舞”会给人活起来的感觉。取名的方式,对于建筑和相关者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
就像是“大厦”(ビル/biru),如果写作“美瑠”(亦读作biru),就更容易打动人心。我想自己也是这样,在不知不觉间,通过语言文字和建筑联结了起来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5335j:plain

梵寿纲作品,“无量寿舞”,养老院

1992年您发表了文章《Art Complex运动》,之后从I到X发布了一整个Art Complex系列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“Art Complex”有两重意义。一是各种各样的艺术的集合,另一重意义,是“对艺术抱有复杂态度的事物的集合”。多少也有点自嘲的意味(笑)。复兴曾经的匠人技术,让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重回建筑,以此在建筑中再现生命之音,像先辈的传承那样传递下去。全文在这次的作品集《生命的赞歌》中也有刊载。

梵寿纲并不是您的本名,那么这个名字是由何而来?

196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的时候,不得不面对取名的问题。如果使用“田中敏郎建筑事务所”这样的名字(译注:梵寿纲本名田中敏郎),意义就显得狭隘了。但我想设计有更深意义的建筑,且非做不可。抱着这样的心情,我在印度教的奥义书中找到了“梵我一如”的思想。正所谓“梵”、“我”一体,天理同心理,宇宙连个人。寿纲是养父的戒名。养父母虽无血脉相关,却接纳养育了我,正是承蒙这份恩情,我才能够生存下来。我想带着这份命运的联系、情感的联系传承下去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15538j:plain

梵寿纲作品,“和泉之扉”(La Porta Izumi),公寓,1990年

听说您不把建筑称为作品,演讲会上也不签名,是出于什么理由呢?

对于这次出版的《生命的赞歌 建筑师·梵寿纲+羽深隆雄》,我不想称之为作品集。它就是对建筑师羽深隆雄和梵寿纲的工作的汇总,仅此而已。我本人会有消失的一天,但我希望后人即使不知道梵寿纲,也会被“和世陀”打动。不能触动人心的建筑,只是建造起来的物体。这种时候,建造者也谈不上建筑师,充其量是“大楼设计者”(building-designer)。

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触动人心,大概是自己希望能够触碰到个体的潜意识。有一些要素,一旦成为了个人或地区中具有触发性的契机,它就能够演变为一种流动的文化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就您本人而言,目前有什么关注的、感兴趣的事物吗?

跳舞。我已经83岁了,身体还能跟随节奏律动起来,也是件不错的事情(笑)。跳舞的魅力,在于以自我表现为主体,具有艺术性、表演性。而且能够操控、使用自己的身体,也会令自己感动。跳舞的老师通常比我年纪小得多,也很单纯,所以能够交朋友。反倒是那些明明只是“大楼设计者”却要自称建筑师的家伙,相当讨人厌,是做不成朋友的(笑)。

 

以下是梵寿纲的更多作品

f:id:worldsy:20200304020952j:plain

南池袋公园附近的平喜屋(1979),从素白的外观完全想象不到内部的多彩。

f:id:worldsy:20200304021103j:plain

“舞都和亚”,公寓,1992年

f:id:worldsy:20200304021838j:plain

东商大厦

f:id:worldsy:20200304021355j:plain

早期设计的公寓中目黑之家(Casa中目黒),1974年

“阿维智山庄”的介绍非常难找,只知道曾刊载于1975年12月号的《新建筑》,网络上只有一篇还能看到几幅黑白照片:http://www.vonjourcaux.org/j21m.htm

 

Profile

梵寿纲

建筑师,1934年生于东京。1963年就职于REMINGTON-RAND LIBRARY BEAUREUX公司(美国),1965年环游美国和墨西哥之后回国,1974年以“梵寿纲”之名联合伙伴开始Art Complex运动。主要作品有“阿維智”、“和世陀”、“無量寿舞”、“舞都和亜”等。 

f:id:worldsy:20200304020854j:plain

梵寿纲

 

编译:@日本建筑译介

其余图片参考:

和世陀探访blog https://men-memory.blogspot.com/2017/03/blog-post_9.html

梵寿纲建筑巡礼blog http://dhanow.ldblog.jp/archives/37132932.html

池袋近代建筑探访blog https://www.ohkaksan.com/22-%E6%B1%A0%E8%A2%8B%E3%81%AF%E8%BF%91%E4%BB%A3%E5%BB%BA%E7%AF%89%E3%81%AE%E6%84%8F%E5%A4%96%E3%81%AA%E5%AE%9D%E5%BA%AB/